2024 年都过去这么久了才更新读书清单,我是在是有点过于懒惰了。我也忘记了去年最后一次更新读书清单是什么时候了,只知道我在看一套书,这套书花了差不多块5个月了。前几天刚刚看完,终于可以更新新一年的读书清单了
《清明上河图密码》
这本书就是我去年看了由个多月的一套书,本书有6部,读起来虽然不累,但是文字众多也算是比较花时间吧。
本书是我最近几年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的大部头的书。书中人物众多,据说有名有姓的有800多人。对于一些小人物前面几部出现了几次后面再出现有时候确实不太记得,还好微信读书上有不少书友提醒。我对本书有一些看法,先来说说优点
- 本书的优点一个是书中人物众多,特别是主线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名有姓,性格特征鲜明,许多人物都是让人印象深刻,京城十二绝,念奴十二娇,天工十二巧、各种店铺、官差、贩夫走卒等等。还有许多有名有姓的小人物。每个人物似乎都与主线有着某种联系,缺一不可
- 在一个就是书中各种谜团永远牵动着人的好奇心,让我忍不住一直读下去。而且每部书中都有一个大案牵扯若干个小案,最终回这些大案又牵扯出一个惊天布局,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停不下来。而且作者一直采用各种人物视角切换的方式进行叙事,一直吊起人的好奇心。
- 书中对小人物的心理描写极其细腻,读起来很是亲切。书中各种人物似乎都能在现实中找到一些影子。与其说在写故事,不如说在写现实中的芸芸众生。
- 书中对于宋代的世代风貌描述的特别生动,特别是热闹的大街,大大小小的各种商贩。为我呈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大宋都城汴京。
对于缺点我觉得有下面两个明显的缺点
- 人物故事切换太过频繁。这个是优点也是缺点,它确实可以调动读者的积极性,而且也体现了作者写故事,写人物的实力。但是过于频繁而且套路都一样,看多了容易让人视觉疲劳,这点在第5篇尤为明显。第5篇通过众多人物视角写了王家上上下下快60人与王小槐的种种恩怨和这些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一个套路,在阅读过程中,有几次都感觉读不下去
- 第二个不能算是缺点吧,我个人认为书中的诡计或者作案手法过于随意,不够惊喜,没有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有些时候给出的线索不足,模糊。作为推理小说它总是差那么点意思。但是作为悬疑类小说,它确实足够优秀。
书中最喜欢的人物应该是作绝——张用。他作为第四部的主角,与其他几部不同,他有种超脱俗世的洒脱,给人一种庄子的感觉。对于俗世,他洒脱、不拘小节、我行我素、有自己的一套行事标准,不被世俗规矩所束缚。对于朋友他总是热情、帮助朋友时是那种充分考虑朋友性格,让你觉得相处十分舒服的人。而且在第四部中,作者对人物性格描写惟妙惟肖,张用对人性的把握,对待不同人的不同态度,最终使与他接触的人都获得了心灵上的解脱。他算是我的人生榜样。
最喜欢的应该是最后一部。对于最后一部的大揭秘没有让我眼前一亮的感觉。我最喜欢的应该是最后关于大宋灭亡的描写。在金人即将攻进来的时候,百姓的同仇敌忾与官方统治者的胆小懦弱、妥协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宋的统治者辜负了百姓、辜负了爱国将领,活该受此靖康之耻,被金人羞辱并封为昏德公纯粹是咎由自取。王朝灭亡最苦的还是百姓。前几部都城的繁荣与最后的人间地狱形成鲜明的反差。我觉得最后一部分是本书最有价值的内容
《毛泽东传》
这是我读的第二本毛泽东传纪。当初读毛选的时候,我对毛主席生平有了特别大的兴趣。特别是早期在中央几上几下,从被排挤到最后四渡赤水,到带领革命胜利,最后将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世界强盛的工业国。这等丰功伟绩,古往今来也没有几个能做到。他的功绩哪怕减少一半在古代来说也可以被称之为千古一帝。他的人生是那样令人着迷
但是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存在那种老外写传记的时的常规问题。书过于平淡,而且充斥了作者无端的联想。似乎老外可能不太懂得中国人为万世开太平那种胸襟。整本书有那么一种阴谋论的味道在里面。书中仅仅只是将毛主席的生平做了一个类似流水账似的讲述。故事性不是那么浓重,可能偏学术的传记都是这样的吧。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本书的可读性有,但是总体来说不太合我的胃口。想要了解主席生平事迹可能不能光看他一个人的传记。可能得从一些革命历史或者其他领导人的传记中找寻。
《消失的第13级台阶》
十几年前一对名叫佐津木的老夫妻被残忍杀害,而在凶案现场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驾驶摩托车的树原亮刚好去拜访过佐津木夫妇,而且树原亮刚刚刑满释放,目前在佐津木夫妇的监护下,慢慢回归社会。在现场未发现其他可疑人员,而树原亮似乎与佐津木闹的不欢而散。而且树原亮自称因为事故而发生失意,不记得当天的情形,只记得当天经过一些台阶,但是现场都没有发现有台阶。就这样树原亮被认定是这起案件的凶手,被关押并等待执行死刑。
主人公纯一在数年前因为过失致人死亡罪被判刑,但是因为在法庭上痛哭流涕,并且在狱中有悔改倾向,被提前释放,目前刚刚出狱,但是需要接受指定的监护,一旦发现有不良的表现就会被送回监狱。在回归家庭之后的纯一发现自己家因为需要偿还被害人一大笔钱,家里已经家徒四壁,目前需要一大笔钱。此时身为监狱死刑执行官的南乡约着纯一一起调查树原亮的案件。此时距离树原亮被执行死刑的时间所剩无几,但是案件又扑朔迷离,警察找到的所有线索似乎都指向树原亮,目前他们仅有的线索就是树原亮记得他曾今走在台阶上。
在调查的过程中,纯一道出了他在十年前高中的时候曾今跟女友偷偷出去穷游,并且被警察教育过。根据警察的回忆,当时纯一与女友精神恍惚,纯一手臂上还有伤,并且手中还有大量的现金。这个数目不是穷游的高中生应该有的数目。纯一到底有着怎样的过去?
在调查的过程中,委托人多次告诫,禁止纯一参与调查,但是都被南乡打哈哈给拒绝了,因为他觉得纯一天性善良,这是他回归社会的好机会。随着调查的深入,发现佐津木夫妇留有大量的遗产,这笔钱并不是作为普通教师所能挣到的数目,南乡猜测佐津木夫妇利用监护人的身份敲诈这些刑满释放人员而积累起来的不义之财。最终经中森检察官介绍,南乡与纯一知道了在当时凶案现场的山上存在一座佛寺,因为山体滑坡被掩埋起来。此时南乡与纯一在被掩埋的佛寺中发现了被藏起来的证物,证物中的存折可能记录了谁向佐津木转帐。最终在警方的鉴定下,存折出现了纯一的指纹。
凶手会是纯一吗?纯一有着怎样的过去?委托人为何禁止纯一参加调查?真正的凶手是谁?
这本推理小说居然是作者的处女作,实在是让人很难相信。我不得不感慨日本的推理作家横出,似乎总是后继有人。这本书这些谜题一直吸引我读下去,很久都没有读到这么酣畅淋漓的书了。但是比起常规的推理小说来说,他一直最后时刻还有人物登场,而且线索也不是在最终揭秘之前给到读者。可能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派推理小说吧,总是喜欢披着推理的皮讨论一些社会问题。但它并不是那种纯粹的诡计的比拼,不是那种纯粹的读者与作者智力比拼之类的小说。虽然有些不太满意但是并不影响本书的精彩程度。
13级台阶有一个象征意义,据说在日本,从法院正式判决执行死刑到最后死刑实行需要经过13道审批手续。不知道这个说法对不对。这本书作者探讨了这样几个问题
- 如何确定犯人是真心悔改还是仅仅希望减刑而作出的欺骗行为,进一步来说,刑法的意义到底是导人向善还是起到惩戒威慑犯人的作用?
- 执行死刑是否有必要?杀死死刑犯的执行官是否需要为他们剥夺生命而产生负罪感?这个应该是日本文学作品的通病,对模糊的大义夸夸其谈,但是对眼前的苦难却视而不见。
- 监护人制度是否应该存在,单凭监护人的监护记录是否就能断定犯人已经改过自新,或者重新将犯人送回监狱?
- 是否值得为了复仇而影响自己的人生。
针对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对我来说,刑法的作用肯定是威慑和报复,保护普通民众。毕竟犯罪已经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正常人几乎不会进行犯罪活动。对于犯罪分子应该以最严厉的刑罚进行惩罚。希望犯罪分子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是对被害人的二次伤害。作为善良的普通人,我不希望日后当我成为被犯罪对象,并且这次犯罪活动对我造成巨大伤害之后,犯罪分子能在若干年后堂而皇之的融入社会,并且对之前对我造成的伤害只字不提,留我独自活在痛苦之中。
《罗杰疑案》
金斯艾伯特村落坐落着两座豪宅。皇家围场是其中之一,而居住在其中的弗拉尔斯太太刚刚过世。
不久之后,她的情人,居住在另一座豪宅中的罗杰•艾克罗伊德先生便得知,弗拉尔斯太太是因为谋杀丈夫,并且最近被人勒索而心怀愧疚而自杀。罗杰当时邀请主人公也就是谢泼德医生共进晚餐,同时告知医生这件事,正当要揭秘勒索者是谁时,罗杰却拒绝告知医生信中后面关于勒索者的内容。当谢泼德医生离开后的当晚,罗杰被一把银剑插进了他的后颈而死亡。
当时参加晚宴的人可谓各怀鬼胎,每个人都在警察的询问中隐瞒了一些事实。当调查陷入困境时,罗杰的侄女,邀请了谢泼德医生的邻居,已经退休隐居在此的大侦探波洛出马。随着调查,凶手以及当时的真相慢慢的浮出水面。
虽然我爱推理小说,但是这还是第一次看阿婆的书。与福尔摩西不同的是,阿婆的书语言更加简练,笔下的侦探也更加朴实,他不是福尔摩斯那种天生的侦探形象,更像是身边不起眼的小人物一样。但是这种小人物一旦到他的领域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阅读起来是另一种风格,整本书篇幅不大,但是铺垫特别多,比起福尔摩斯系列来说,阿婆的风格更像是一个舞台剧,或者一个箱庭模式。这部书中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暴风雪山庄模式。
我特别想多说一些书中的内容,但是感觉哪怕多说出任何一点都可能会造成剧透,给其他未读过此书的人造成不好的体验。这本书不适合写阅读体验,也不适合看剧情简介,它适合自己一页页的慢慢阅读,自己阅读的体验一定是好过读别人写的读后感或者评价的
《小岛经济学》
本书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经济学概念,有的只是一个个小小的故事,通过故事来描述其中暗藏的经济学规律,对于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来说,它很形象的讲解了经济活动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发展最后经济为什么会崩溃
本书的故事从小岛出发,假设有两个人都以捕鱼为生,他们每天需要消耗一条鱼,并且只能补到一条鱼。但是随着其中一人省吃俭用,存下一笔供几天食用的鱼,并且利用这几天的时间发明了渔网,大大提升了捕鱼效率,从而产生了多余的鱼。也就是产生了资本的积累。
随着技术的积累,岛上的鱼越来越多,也就产生了发展其他行业的可能。可以利用存储的鱼投资其他行业,例如自动捕鱼机,或者生产冲浪板以供娱乐,又或者与临近的岛屿交换它们的乐器等。总之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个人财富会随着增加,个人娱乐需求也会产生,随着这些变化,经济会迎来正向的增长,普通人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在某一时刻,岛上的居民会思考出制作自动捕鱼机,但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鱼,目前他手上没有这么多资源,而技术的发展会导致个人手中的鱼变多,而鱼的存储就会导致问题,这个时候银行就诞生了,银行利用利息来吸引居民将多余的鱼存储到银行,并且为需要大量鱼的人提供贷款。当有足够的鱼来支持研发自动捕鱼机,并且成功之后会导致捕鱼效率进一步提升,银行会因为这比成功的投资获得大量鱼的回报,并且也有多余的鱼来支持对应的居民存款利息。这一切都是这么这么自然并且都在像好的地方发展。
随着交易的越来越频繁,采用真鱼来进行交易会显得越来越不方便,这个时候银行就发行纸币,并且规定一定的兑换比例,例如1元兑换1斤鱼。随着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方便了岛上的交易。
随着效率的提升,人口的增多,也需要一个组织来准备保护个人的财产以及保护岛上的居民。这个时候居民会自动的组织成立政府来完成诸如打击罪犯,保护个人和岛上的财产。政府是由居民组织成立,并且政府官员和工作人员也是由岛民选举产生。政府成立之后,政府工作人员不从事捕鱼工作,完全由居民纳税供养。随着政府部分越分越细,负责的事物越来越多,同时政客为了自己连任从而许诺给居民远超财力的福利,政府会越来越入不敷出。这个时候有专家就想到办法了,成立中央银行,并且掌握了发行纸币的权利。在早期靠着超发纸币,可以解决政府一部分的财力问题,因为纸币还不算太多,中央银行还有足够的鱼来完成部分居民的部分兑换需求。随着政府开销的进一步加大,纸币数量进一步加大,此时居民会发现有时候并不能从中央银行及时的兑换出需要的鱼。为了防止露馅,中央银行会规定每人每次只能兑换一定数量的鱼,并且超过这个数量需要提前进行预约。这暂时缓解了兑换的危机,但是鱼不足的情况依旧存在。然后又有专家有了新的注意,我们可以在鱼中加入其他物质,来填充重量。鱼的重量没变,但是鱼真正有效的部分却减少了。每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一定的鱼,往鱼里填充无效的部分会导致每个人需要鱼的重量增加,从而导致所有物价上涨。
随着时间的推移,岛上的经济出现重大问题,例如房屋贷款的过度发放,房地产的野蛮生长导致了经济危机。这个时候居民看到隔壁岛上生产的便宜商品,并且岛上的政府早些年通过武力或者其他手段迫使周围岛屿都是用纸币进行交易,此时该岛是用不再那么值钱的纸币去购买其他岛屿廉价的物品,而周围岛屿则用收到的货币购买自动捕鱼机等高精尖的产品。随着其他岛屿捕鱼效率的提高,而且他们也发现这个纸币的价值越来越低,在机缘巧合之下,他们可能会考虑绕过该岛的纸币,利用鱼或者其他的纸币进行交易,这个时候该岛终于迎来了经济的彻底崩溃。
总体而言,《小岛经济学》以简单易懂的故事形式,生动地阐述了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观点,强调生产、储蓄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批判了过度的
《杀死一只知更鸟》
这是一本关于爱和成长的故事,书中描述了一个伟大又充满爱的父亲——阿迪克斯。
故事发生在一个美国的小镇——梅科姆。镇上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像刻薄的老太太——杜博斯太太,也有怪人拉德利,还有黑人。在那个黑人不被承认人权的年代,黑人一直被人看不起,视为社会的垃圾,有什么坏事都会栽赃给黑人。
书中的阿迪克斯会陪着孩子一起读报,他会温柔的听孩子的倾诉,给孩子讲解道理。阿迪克丝对他的女儿说:“斯库特,当你最终了解他们时,你会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好人。”,他又说只有完全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阿迪克斯一直隐瞒他是一个神枪手的事实,因为他意识到上帝给了他一个对其他动物不公平的优势,于是就把枪放下了。书中刻薄的杜波斯太太在临终前一直在戒毒瘾。对此阿迪克斯说“勇敢是:当你还未开始就已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
书中的怪人拉德利一直在他的屋子里面从没出过门,当时在邻居中流传着关于拉德利的恐怖传说。在孩子门去拉德利庭院探险时,吉姆的裤子被篱笆钩破并且无法及时取回。当吉姆再去取时发现裤子已经被补好并且整齐的放在椅子上。日后在树洞中也陆陆续续出现了送给孩子们的礼物。
书中的第二部分是关于懒惰,卑鄙的尤厄尔家族家族控告黑人汤姆强奸的案子。在庭审上阿迪克斯通过多种证据已经证明这个是很明显的诬告,但只是因为被告汤姆是一个黑人而被判罚有罪,并面临着死刑。这个庭审在书中的描写特别精彩,算是书中的一个高潮部分。最终在庭审结束时,汤姆输掉了官司,阿迪克斯在明知汤姆无辜而瘫坐下来。之后成年人中间充斥了关于黑鬼的诅咒,认为汤姆罪有应得。只有孩子在为无辜的汤姆流泪。就像书中说的“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一桩罪恶。知更鸟只唱歌给我们听,什么坏事也不做。它们不吃人们园子里的花果蔬菜,不再玉米仓里做窝,它们只是衷心地为我们唱歌。”
因为不满阿迪克斯在法庭上揭露真相,尤厄尔选择在深夜袭击阿迪克斯的孩子但是最终死在自己的刀下,具体是如何被自己的刀杀死的,书中并没有给出。但是在黑夜中经历了搏斗,怪人拉德利也及时的出现保护了受伤的孩子。书中“我”——斯库特对着在墙角的拉德利微笑着说“你好,阿瑟”。我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一种怎么的心情。但是我读到这里有一种多年老友重逢的感觉,特别奇妙,有一种感动,有一种喜悦,有一丝温暖。有一种心里的漏洞被填补的,暖心的感觉。
我的孩子今年两岁了,我想以书中阿迪克斯为榜样,让我的孩子生活在充满父母关爱与包容的环境中。在未来我想跟我的孩子一起重读一下这本书。
《怪诞行为学》
这本书书名取的不太准确,乍一看以为是讲某些怪异行为的心理学书籍,但是实际上是讲行为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假设每个人在进行决策时会理性的考虑成本与收益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人都是非理性的,做决策时并没有考虑那么多,而是自己一时兴起冲动决定的。
因此行为经济学诞生了,行为经济学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实验方法来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做决策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并以此来预测人的行为。本书是关于行为经济学的一本书。全书总共有4本,其中最有价值的应该是第一本,第一本列举了在实践中影响人们做决策的一些因素,后3本都是对前一本的补充。
- 喜欢攀比,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需要哪个,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哪个更好。有几种选择的时候,我们会选择相对比较好的,而忽略自己原本真正需要的。例如书中举了一个约会的例子,带上各方面都不如你的朋友,约会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因为女生也不太清楚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具体是什么样子的,但是通过对比你与朋友,那么她可能会得出你是她心中向往的那个对象。书中还有一个例子,当我们买450美金的西服时,如果发现15分钟路程外的的一件服装店只卖435,能节省15美金。另一种情况下,我们要买一支钢笔25美金,但是另外一家店距离此处15分钟同样的钢笔只卖10美金。我们会如何选择,大部分人在面对西服时会选择购买450美金的。而在面对钢笔这种情况时会选择花15分钟节省这15美金。同样是花15分钟节省15美金,但是我们的选择却不同,因为通过比较前面一种请款是在450美金的情况下省15美金,而另外一种情况则是从25美金中省下15美金。所以商家一般会玩一个套路,就是降价不那么明显的会以折扣的形式给出。例如原来卖4块的东西现在卖2块,商家会标注降价50%,这样看起来就很诱人。
- 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定律,就是要让人们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这件事的机会难以获得即可。例如所谓的饥饿营销,明明供货充足甚至面临仓库压仓的危险,商家仍然限购,甚至设计的一个等待的系统,只要让人知道想买到这个产品花一番功夫,自然就会勾起人们购物的狂热。有时候买房也是,房产中介会故意设置一些障碍,比如告诉你有很多人在等机会摇号。再比如北京的车牌摇号,有些人可能现在买不起车或者没有买车的计划,但是因为拿到车牌很困难。这算是人为的制造一些额外的需求
- 免费的代价,人人都喜欢免费的东西,例如书中举例,15美元的电子版杂志,20美元的纸质版杂志,20美元的纸质版+电子版杂志。部分原本打算买电子版的,而且只需要电子版的即可,但是看到第三个套餐会觉得,20美元是白送了电子版的套餐,结果就选了第三个套餐,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只需要电子版的就够了。对应国内的例子就是各个购物网站会会推出免运费的套餐,例如购物满68免运费,本来就想买一个东西,但是一想到再买点别的就能免运费,可能就会多花钱买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再或者连锁餐厅推出的充值100这顿饭免单或者充100送一百。后续不一定会再来,但是面对一顿免费的午餐我们有时候会抵抗不了这种诱惑。
- 社会规范的成本:我们会免费的干一些志愿者活动,但是对同等工作量的工作有时候却嫌弃报酬少。我们的大脑中会有一个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进入市场规范时会考虑成本与收益。但是在社会规范下会愿意不计成本的付出,例如去串亲戚时随便带点礼品的效果可能会比直接给钱要好,给礼品会让对方进入社会规范的考量,因为亲戚会原因给你提供丰盛的晚餐。直接给钱对方会进入市场规范,会计算晚餐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另外公司一直想让员工为公司考虑,希望员工将公司当成自己的家,为自己的家全心全意的服务。如果在工资之外给钱的效果不如给一些小礼品或者给钱意外的关怀。提供各类福利,营造亲善的氛围。
- 性兴奋的影响:在情绪亢奋下做出的决策与在平静心态下做出的决策不同,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头脑发热一样。但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例如在面对性诱惑时,我们觉得自己会抵御住这种诱惑,但是实际上在处于这种诱惑状态下我们根本把持不住。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让诱惑到来,当你意识到自己即将处于这种亢奋状态时,停止继续。对应国内的一些例子我觉得就是一些促销活动常常选择在深夜,在深夜的时候人们容易犯困,精神比较迷糊容易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 拖沓的恶习与自我控制:我们经常信誓旦旦的做一些决定,例如早睡早起,减肥等,并且低估它们的难度,总是等最后时期再开始行动。最好的办法就是承认自己拖沓的习惯,不要总是把事情等到最后再做,而是指定严格的计划并提前按照计划进行。例如我们习惯将工作放到最后,总觉得时间来得及,后面做也没问题。但实际上最后再做效果并不好,应该按计划一点点的将工作往前推进
- 所有权的个性:我们会依恋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会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房子,车子,甚至身边的亲人,例如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可爱,聪明。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会得到什么。我们对于损失有一种强烈的恐惧。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厌恶损失”原理。心理学上说我们损失造成的痛苦需要得到双倍才能挽回。商家对应的套路就是免费适用,或者首充优惠,让我们以极少的代价得到之后,因为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已经产生依赖,觉得这是自己的东西,一旦到期或者需要返还时就会产生痛苦最终决定花大价钱给它“赎回”
- 多种选择的困境,我们总希望选择越多越好。有时候维持这种选择要花费很大的代价。现代社会里,困扰人们的不是缺乏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令人眼花缭乱。而我们可能往往认识不到,在面临机会选择的时候,妄图保留余地会让我们活得很累,而且最终的收获也不如坚持到底来的多。就像有些渣男渣女,背地里谈了好几个对象,明明知道该如何取舍,但是就是舍不得,想要都留着。最终一个都留不下来。老话讲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有时候应该果断放弃那些已经不是机会的机会。
- 预期的效应:如果我们事先相信某种东西好,那么事后在实际使用时及时它没有那么好,我们也会提高对它的评价。预期改变品味。比如现在的小红书或者抖音流行什么精致女孩或者精致男孩。告诉你他们用了这个产品就变得精致,但是产品实际并没有多么出色,我们在实际使用中也有一种它使我们变得精致的错觉。但是这种错觉也有积极的用途,那就是善意的谎言,在面对一些病人时,如果告诉它某种药治好了同样的病症,那么在服药期间,安慰剂也将变得有效期来。
- 价格的魔力,有些时候我们喜欢免费的东西,但是某些时候价格高反而会引起购买的欲望。 例如那些本来平平的商品经过华丽的包装卖高价,人们依然趋之若鹜。实际上去除包装它并不值这个价钱。
- 人性的弱点:为什么我们不诚实?实验表明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会选择作弊来提高收益,但是作弊的程度不取决于获得的收益也不取决于作弊的难易程度。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不会因为给的报酬多而选择多作弊,他们会在某种程度上停下里,只靠作弊获取微薄的额外利益。另外我们也不会因为作弊比较简单而选择大量作弊,我们不会在不诚信的路上越走越远,大多数都只会浅尝辄止。另外我们在涉及金钱方面会额外谨慎,例如寝室的同学会顺走辣条但是不会顺走放在桌上的1块钱。尽管从经济上看顺走一包辣条比顺走1块钱要严重。想减少这种作弊或者不诚实的现象,就是将行为与金钱明显挂钩,书中举了一个例子,针对医院科室的笔总是丢失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笔上粘贴1块钱的纸币。
- 啤酒与免费午餐:羊群效应,羊群会跟着领头羊走,我们的一些行为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也就是从众心理。书中给出了点菜的例子,当所有人都向服务员大声说出自己想点的菜时,因为受到他人的影响,导致后面点菜的人要么想要避开前人的选择或者想要跟前面的人一样,最终得不到自己真实想吃的菜。而另一组采用的是将想点的菜写在纸条上的方式,结果就是这一组都对菜品有比较高的评价,认为他们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商家对应的套路就是网红餐厅雇人排队,网红景区打卡,他们并没有那么值得去但是因为大家都去了,所以我也要去。想要知道网红餐厅是否值得去的标准就是等待一段时间,例如半年或者一年。如果餐厅照样人头攒动,人流不减的化,可能就真的值得一去。
这本书分析一些影响人们决策的非理性因素。了解了这些因素之后我们对商家的一些套路有了理性的认识,但是是否在日后做决策时会自动避开这些呢,我自己的答案是未必,可能未来我会在又买了一堆垃圾之后抱着书直呼“又上当了!”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