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总的来说读的书并不多,虽然上班通勤时间变长,按道理来说这段时间是读书的大好时光,但是我自己躲不过手机的诱惑,经常刷刷B站或者知乎,时间就过去了。想到这里我感觉有点后悔,大量的时间被浪费了。但是再怎么后悔2022已经过去,还是打起精神好好度过2023年才是真的。
总的来说记录自己读书的清单并且写一些评语还是很有用的,有时候书读过后忘记了,为了写点评语我又回过头来看看书中的内容,并且为了这个目的有时候也会思考并且做些笔记,总之这个办法比起囫囵吞枣的堆读书数据来看收获更多,我还是坚持这个习惯
《Unix传奇》
本书的作者 Brain W.Kernighan 博士退休前在贝尔实验室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工作。并且与肯.汤姆森和丹尼斯.李奇是很好的同事和朋友,作者亲眼见证了Unix的诞生以及发展。本书充满了有趣的回忆。
书中从贝尔实验室的诞生开始介绍,并且介绍了实验室中一些科室中的有趣的人和事物,例如他们对必须挂工牌的反感以及对同事的恶作剧。实验室没有现在很多公司提倡的KPI、KOR等等考核指标,只有轻松的工作氛围,所有员工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研究,谁也不知道能研究出什么样子。上层高管们也没有规定必须出现成果或者要产生商业价值,可以说贝尔实验室的工作氛围是所有打工人都梦寐以求的。只不过看着新进来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加州分校的研究生,这是我等普通打工人无法进入的领域。贝尔实验室真是一个理想主义大放异彩的时代!先后诞生了Unix、C语言、管道、Grep、vi、yacc、lex、awk 、BSD Unix(虽然这个是因为版权问题由伯克利大学重新编写代码)、以及在此之上的BSD Socket、Linux。
另外书中介绍的Unix从诞生之初就有许多先进的、划时代的设计理念。比如沿用至今的Unix哲学——“一个软件只用做好一件事情,不要试图在单个程序中完成多个任务”。还有类似于开创性的将文件内容和解析交给上层应用程序,在操作系统看来文件只是一堆二进制内容,操作并不关心。同时为了安全设计了沿用至今的文件权限的标识位。后续又发明了管道、grep、vi、yacc、lex、awk等等工具。作者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清晰的讲解了unix的发展历史。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Unix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它的诞生种子已经在各行各业生根发芽并成长为参天大树。比如现在还存在的BSD Unix以及在其上发展的TCP/IP协议层的实现代码、以及后续诞生的Linux。为如今的互联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书中也能学到一些设计理念,我总结的理念如下:
- 清晰原则:代码尽量写的清晰易懂
- 模块原则:每个程序只用做好一件事情,不要试图在单个程序中完成多个任务
- 组合原则:不同程序之间通过接口相连,接口之间用文本进行通信。例如为了这个发明的管道。
《穷查理宝典》
本书是查理芒格本人的生平以及芒格发表的各路演讲、各色媒体对芒格本人评价的大杂烩。本书号称展示了芒格的处事智慧,谦逊的为人,令人敬佩的价值观等等,似乎看过之后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我看来这是言过其实,而且也对不起它在豆瓣的高分。全书读下来我认为有这么几个问题:
- 本书是一个大杂烩,本来用很小的篇幅就能说明的问题硬是搞出500多页的内容,恨不得把关于查理芒格的所有东西都加进去。大量重复无用的篇幅读下来就是恶心、浪费时间。
- 本书标榜的是介绍查理芒格的智慧以及处事哲学,但是里面充斥着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对芒格的评价。此举有点像为了凑字数骗稿费。
- 本书最大的败笔是里面包含大量无用的插图,并且大段关于插图的解说,它们与正文杂糅在一起没有很好的区分,容易干扰思路。
本书中芒格教导我们要谦逊、正直、好学这些老生常谈的就不说了。里面也有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 哪年你没有破坏一个你最爱的观点,那么你这些年就白过了。(就像前几年网上一句话:所谓成长就是不断觉得过去的自己就是一个傻x)
- 如果一件事是个坏主意,你不会做过头。但是如果一件事是一个好主意,蕴含着重要的正理,那么你就没办法忽略了。然后你就很容易做过头。所以呢,如果你把它们做过头了,那些好主意是让你遭受可怕后果的好方法(一个人太过于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是十分危险的,为了达到这个正确的结果往往会不择手段。就像复仇者联盟里面的灭霸为了达到使宇宙可持续发展这种正义的目的不惜牺牲宇宙一半的生命。另外罗翔老师说过我们无法用一个非正义的手段来达到正义的结果,我想说的应该就是这种情况吧)
- 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要全部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大多数人都只养成一个学科。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钉子。
-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一个都没有。
- 简化任务的最佳方法一般是解决那些答案显而易见的大问题(《矛盾论》中也提到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应该首先解决主要矛盾)
这本书虽然拖沓、啰嗦,但是仍然一些比较好的观点和见解,值得一读,但是话说回来我只推荐前几章,后面的演讲部分反复讲一些重复的观点,完全可以跳过。最终我自己给这本书6分或者6.5分。
《魔鬼数学》
本书是一本关于数学的科普书。就跟它的副标题——《大数据时代数学思维的力量》一样,主要侧重与数学思维在如今这个大数据时代日常生活的相关应用。本书没有很深奥的数学知识,你只要有中学数学程度就能看懂。书中通过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进行探讨分析最终引出相关数学概念并给出一些解法。通过例子你不一定能清楚的学到很深的数学概念,但是相信通过这本书你对数学会有一个重新的认识。至少会明白这么多年经历的数学教育并没有白费,可能想要更好的买菜真的要用到数学知识。学好数学真的会让我们在往后的日子中少踩一些坑。
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至少有下面的一些收获:
- 对彩票和博彩不再感兴趣了,及时或者博彩的期望高出了投入,在没有足够多本钱进行大量随机试验的情况下仍然可能亏损。概率高并不一定会发生,只是重复的次数够多发生的次数比不发生的次数多
- 双轨思维,白天证明晚上证伪。就像孔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
- 对线性预测的准确性不太确定了,买基金或者做其他投资的时候不会说前面几年的业绩一直在增长,后面一定会增长
- 及时官方的统计数据是准确的,但是有时候也不能轻易下结论,因为需要考虑统计的样本是否具有普遍性。这就是所谓的数据不会骗人但是统计学会
- 对平庸有更好的容忍度,因为回归理论最终都是要回归平庸的。
- 刻苦即勇气,在长时间毫无进展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这种品质甚至比所谓的聪明更有用
- 数学不是在象牙塔中的高深知识,而是一种人类常识的直观体现
下面摘录一些我喜欢的句子
- 从事数学研究的人经常会问“你的假设是什么?这些假设合理吗?” 这样的问题令人厌烦,但有时却富有成效
- 数学就是一些常识
- 只要你认为“某个东西有价值,因此多多益善”,就是一种线性推理
- 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只是单纯的计算。考虑清楚用什么除以什么才是真正的数学问题
- 贝叶斯定理不仅可以被看作一个数学方程式,还是一种偏重于数值的规则,它告诉我们如何结合新的观察结果修正我们赋予事物的置信度
- 我的座右铭是“如果你将不可能排出在外,那么剩下的,无论可能性多么的小,都必然是事实,除非它是你没考虑到的那种假设”
- 如果在机会对你有利时投入足够多的资金,就能抵消任何可能出现的坏运气
- 我们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一个我们已知的法则:钱越多,你所能承受的风险也就越大。有钱人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可以承受偶尔的失利造成的损失,并且通过继续投资,最终变得更有钱
- 优秀的特质不会持续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庸这位不速之客会悄然登场
- 实际上,生活中随着时间产生起伏变化的的任何东西,几乎都会受到回归效应的影响
- 相关关系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
- 期望值并不代表我们期望发生的结果,而是指在多次做出该决定后的平均结果
- 尽管看不到明显进展,却仍然全神贯注、有条不紊地反复钻研某个问题,不放过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机会。当今的哲学家把这种品质称作勇气,它是数学研究的必备条件
- 白天证明,晚上反证的做法不仅适用于数学,还可以对我们的社会、政治、科学与哲学理念施加压力。在白天时,尽可能相信自己的理念是正确的,但是到了晚上,则认真思考自己的理念是不是错误的。不要自欺欺人!
《财富自由之路》
之前网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你永远挣不到认知以外的钱,凭运气挣的钱最后也会凭实力亏掉”。与之对应的,想要财富自由首先自己要有相应的认知。这本书就是在重塑自己的认知,以便自己能配的上未来的财富自由。
这本书是李笑来在微信公众号上同名专栏的一系列文章的汇总。本书阅读起来比较流畅,并没有晦涩难懂的地方,读起来一气呵成。可能是最有效的人生道理往往是最朴素、流传最广的。书中并没有什么比较新颖的地方,都是一些经常在其他书中提到的一些概念。它就是一本人生哲理的汇编,作者对一些哲理结合现代社会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给出了一些新的理解,并且给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虽然读起来可能没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但也是一本重塑认知的好书。
本书中比较重要的观点主要有下面几点:
- 注意力>时间>金钱。 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干有利于自己成长的事情,或者说是专注自己的成长
- 想要快速学会某个知识点,行动是最重要的,在行动中学习理论。我们只需要掌握某个学科的入门级知识,剩下的在实践中学习
- 选择比努力重要,想要在未来选择正确,需要大量不同学科知识的积累
- 财务自由只是人生的某个里程碑,与高考结束,大学毕业一样,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并不是人生的终点
- 投资的刚需是避险,永远不要压上全部身家
- 自己要先成为贵人,然后才能源源不断的遇到贵人
-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是幸福的前提
- 在财务自由前,出卖自己的时间。需要考虑这个工作能否让自己获得成长
《刻意练习》
在我阅读 《财富自由之路》的时候里面提到一个观点,“学习学习再学习”。也就是我们先要学习如何学习,然后再来进行学习。这本《刻意练习》正是教我们如何正确的学习。就像它的副标题写的那样——如何从新手到大师。采用书中刻意练习的方式可以相对快速的学习新的技能。
一般读这种讨论方法的书,我总会考虑这么几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什么是刻意练习呢?刻意练习与我们常规的练习方式有什么区别呢?刻意练习的反面是天真的练习。所谓“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与之相对的是有目的的练习,有目的的练习具有以下特点:
- 有目的的练习具有明确的目标
- 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 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 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刻意练习与有目的的练习又有区别。
1。 首先刻意练习需要一个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或领域。也就是说,在那一行业或领域之中,最杰出的的从业者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表现水平,使他们与其他刚刚进入该行业或领域的人们明显的区分开来,例如书中经常举例的体育界、音乐界
- 其次刻意练习需要一位能够布置练习作业的导师。这个导师必须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有一些可以传授给别人的有益的练习方法。
刻意练习有下面几个特点:
- 刻意练习发展的技能,是其他人已经想出怎样提高的技能,也是已经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技能。
- 刻意练习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而且要求学生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
- 刻意练习包含得到良好定义的特定目标,通常还包括目标表现的某种方便;它并非只想某些模糊的总体改进。
- 刻意练习是有意而为的,也就是说,它需要人们完全的关注和有意识的行动。
- 刻意练习包含反馈,以及为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的调整的努力。
- 刻意练习既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
- 刻意练习通过着重关注过去获得的技能的某些特定方面,致力于有针对性的提高那些方面,并且几乎总是包括构建或修改那些过去已经获取的技能。
那么为什么要用刻意练习的方法呢?自然是为了有效的提升自己的某项技能。
最后一个问题,该如何在生活中使用刻意练习的法则呢?看到之前关于刻意练习的描述,似乎我们生活中很多场景用不了刻意练习。比如我想学习英语,能脱离字幕看懂英文电影。或者能直接阅读英文的咨询或者英文书籍。又或者我们想学编程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这两个领域似乎都不算合理发展的行业,无法界定谁是最出色的,而且也没有所谓的导师来引领。如果本书仅仅到这里我想它是一本浪费时间的垃圾书。但是书中也给了我们一些建议,针对一些无法使用刻意练习的场景的一些建议。
- 首先需要目标,也就是我们希望通过练习达到哪种水平
- 然后尝试寻找导师。找到当前领域一些相对杰出的人,学习他们是如何掌握这项技能的。有的地方可以依葫芦画瓢。
- 如果没有导师,需要牢牢记住3F原则,即 focus、feedback、fix。专注、反馈和修正
总体来说,这本书干货确实不多。花了大量的篇幅在阐述天才是天生的还是通过后天的努力练习来获得天赋的,以此来给刻意练习背书。对我来说这些并不是我关心的。我只关心我应该如何做才能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方面书中并没有过多的阐述。如果想通过这本书获得通用的学习方法那你可能要失望了,你只能根据这些原则来自己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努力付诸实施。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达到目的。中间可能仍然会走弯路,甚至没有反馈而放弃。
最后我给这本书的定位是可以读也可以不读。读完有那么一点收获但是不多。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