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与《未来简史》 读后感

Masimaro
2018-07-14 / 0 评论 / 2 阅读 /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
温馨提示: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4年11月25日,已超过171天没有更新,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我也忘了之前在干嘛的时候找到了这本书,当时网上对它的评价非常高,认为它从一个新的高度来阐述了人类历史,人类的发展脉络,很多人都赞誉作者的博学多才,称作者在许多领域都有涉及,当初我抱着很大的希望买了人类简史与未来简史这两本书,但是结果确不那么令人满意,如果说满分100分的话,我可能最多给75分。书中确实有许多有趣的理论,也有许多我看了十分称道的地方,但是也有许多我不认同的地方也有许多我感觉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下面我想把里面有趣的地方和我不太喜欢的地方列举出来。

总体脉络

我觉得从人类简史看到未来简史将是一部十分有趣的画卷。作者基本上从智人的诞生说到了智人最后的消亡。从整体脉络上看首先谈到了智人的诞生,从认知革命开始,智人开始慢慢有了不同于其他人种的能力,他们有了八卦、讲述虚拟故事的能力,根据这些能力,拥有了比其他人种更加优秀的组织能力,利用这一能力,智人消灭了其他人种。紧接着,智人产生了农业革命,拥有了过剩的粮食,从而能够养活那些不从事农业的人口,这样人类渐渐的产生了不同的分工从而诞生了专门的人才,这样就产生了阶级、帝国等等。接着产生了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物产的极大丰富。因为某些原因最后产生了新的一场科技革命,然后人类利用科技的力量能够改造生物,最终会加速自身的进化更好的适应环境,最终可能在某个时间以后新进化的新人类与现在的智人已经是两个不同的人种,这也就意味着智人正式推出历史舞台。

我感觉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它作为一本历史类的书并没有局限于某一个朝代,某一些人物,而是站在宏观的角度,从智人诞生之日说到智人的未来,作者就像站在外太空冷静的观察这地球上名为人类这个物种从产生到现代的各种演化,就好像我打通关了文明这款游戏。作者应该是打通关了智人这款类似的游戏。

认知革命

书中提到大约就是在距今7万到3万年前,人类基因可能发生某些突变导致大脑中的某些神经元连接发生变化,于是人类产生了一项新的能力,也就是讲述虚构故事的能力以及八卦的能力,作者在书中提到在采集社会里面,男性采集者一般都是外出打猎,他们需要集中注意力在猎物身上,所以这也就注定了男性能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某一点上,而女性一般需要采集或者在洞中养儿育女,特别是在采集的时候需要放眼一片,所以女性天生的注意力不如男性集中;而且相比于男性需要长期在外打猎来说,女性在部落的时间要长,在部落的一些事都逃不脱她们的眼睛,这样她们就给了她们八卦的材料,谁偷了谁的东西,谁被戴了绿帽子等等破事就成了她们在洞中消遣、八卦的话题,这些都是认知革命赋予的能力;当然作者也提到女性这些八卦的能力有助于部落健康成功,借助女性的八卦,能让其他人迅速分辨部落中的坏人。
通过认知革命,人类会相信虚构的事物,从而产生了各种原始图腾的崇拜,由于不同的家族或者部落可能崇拜相同的图腾这样就可以迅速集结大量崇拜相同图腾的人力,这样相比于其他人种以血缘关系来维持的部落来说占据了大量的人口优势。而且由于能够讲述不曾发生的事,这给知识传播创造了条件,这就使智人相比于其他人种来说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因此其他人在智人的扩张中逐渐被智人取代。

认知革命是书中的亮点之一,可以说整本书甚至整个人类文明就是建立在认知革命的基础之上,没有对虚拟事务的讲述,对不存在事物的认同,也就不会产生货币,知识,宗教,国家,公司等等概念。智人拥有的这种能够迅速聚集和组织大量人力完成各种大型的工作,这个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能力,人类文明可以被毁灭,但是只要人类保留这个能力很快就又能建立起新的文明。

农业革命

大致在某个时间段,人类开始慢慢的放弃了采集狩猎的生活转而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作者在这部分的开篇叫做史上最大的骗局,认为人类进入到了农耕文明是一个巨大的退步。书中说,人类由于在农耕时需要长期弯腰劳作导致人类在后续会出现腰肌劳损等一系列疾病,同时由于农耕人口密集,而且都是与各种家畜动物一起,所以经常发生各种传染病和瘟疫,而在采集社会没有这种情况;并且我在读书的时候总感觉作者一直在歌颂原始的采集社会是如何好,风景优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累了就休息,饿了就找点野果子或者去打打猎,而且那个时候到处都有各色的野果,各种动物,食物的多样性能使那个时候的人营养均衡。而农业社会只有简单的主食,容易造成营养失衡。而且还需要看天吃饭,哪年收成不好就会出现饥荒。这些似乎在原始采集社会都不会看到。
看到这些我不经想起过去的一些诗人总爱歌颂田园时代,认为牧童骑黄牛吹小曲,老人垂钓是一副很美的画面,似乎人人都无忧无虑。但是真的是无忧无虑吗? 《理性乐观派》这本书告诉我,牧童可能饿着肚子好几天没吃饭,恨不得吃力他骑的大黄牛,而老人可能也是因为找不到吃的而无奈选择垂钓,他可能并不是优哉游哉的钓鱼,而是恨不得把池塘的水弄干赶快弄几条鱼充充饥。我们总会被一些眼前所看到的画面给糊弄,然后编制根据自己的经验给看到的画面赋予美好的诗意,但是要仔细想想那些能够流传下来诗句的都不是普通人,他们不愁吃喝,他们完全想不到底层人民的生活是有多辛苦;他们自己衣食无忧,偶尔出去串亲访友,郊外踏青,以自己当时的心情写出来的诗句,写出来他看到的画面当然是一副诗情画意的画卷。但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因此这里我认为作者只是一厢情愿的认为农业社会不如采集社会,认为采集社会多么多么好,作者并没有看到,由于人类步入农业社会能够产生更多粮食,从而产生了分工,慢慢发展成了现在的样子。而作者所说的那些采集社会的美好事物我觉得并不存在,如果采集社会真的那么诗情画意,生在采集社会的人类那么悠闲为什么没有发展出众多手工艺人,科学家;没有直接产生工业社会,人类在采集社会那么多年(至少有几万年),而人类文明发生却是在最近几千年之内?产生这些的原因我认为是采集社会不如农耕社会,它没有农耕社会的人口多,它不能产生足够的粮食,每个人没有办法脱离打猎采集,每个人都必须收集粮食而没有时间做其他事情。
而且相对于农业社会能够稳定的获取粮食来源来说,采集社会食物来源虽然多样,但是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采集社会的人类需要经常迁徙到不同的地方。而农业社会一般都会定居。相比较于农业社会的定居来说,采集社会在迁徙到另一个地方的时候,部族中的老弱病残必定成为队伍的负担,书中也提到在迁徙的过程中会有专门的人来处理这些老弱病残的人,一般都是残忍的将其杀害;而在农业社会则不必这样,老人一般都是最有经验的人,他们会向子女传授种地的经验,而且他们靠自己的子女就能养活自己。这也是农业社会优于采集社会的一个标志。
另外我也不觉得农业社会的营养单一,农业社会有各种主食,种植各种蔬果,饲养各种家畜,他们的食物的多样性并不比采集社会差。因此我一直相信人类社会是一直进步的,不存在什么过去比现在要好的这种论点,而且说实在的我很反感各种怀念过去的书。
当然这些问题并不影响这本书精彩的地方,比如他里面也提到农业社会相对于采集社会来说,每相同面积的土地能养活更多人,如果单从基因角度来讲,农业社会是优于采集社会(仅仅是从基因角度吗?我觉得从各个方面来看农业社会都是一大进步)。而且书中提到如果单从基因来说农业社会看似是人类的胜利,但是也可能是各种农作物,家畜的胜利。比如“小麦驯化了人类,”——在一万年前,小麦也不过就是野草当中的一种,只出现在中东一个很小的地区,但就在短短1000年内,小麦忽然就传遍了世界各地,生存和繁衍正是最基本的演化标准,而根据这个标准,小麦可以说是地球史上最成功的植物。而小麦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操纵智人为其所用,给自己大规模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而人类却为了适应小麦和小麦农业,却付出了无数健康、劳动、营养、人身安全方面的代价。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很有道理。哈哈!

后续几章

其实我感觉从看完农业革命开始,我对这本书的好感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少了,很多地方也没有仔细的读。所以也不太熟悉。对作者也没有太多的好感了。确实得承认作者涉猎许多方面,对许多学科都有研究。但是给我感觉就是作者毕竟只是一个历史学家,书中充斥着对人类的批判,似乎现在批判人类的暴行,呼吁保护其他的动物的利益已经成了政治正确了。书中使用大量的例子证明人类采用圈养的方式,特别是现代农业机械化的饲养动物使得各种动物十分难受,是十分不人道的行为。
这种东西可能我在读高中的时候会比较认同,但是从现在来看,特别是我大学读过一点书之后,我就不怎么支持这个观点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动物只是人类的财产,虽然它们可能与人类相似,有各种感官,有七情六欲,但它们终归只是人类的财产,人类只是在合理的利用财产产生财富,造福于人,这并没有什么过错。正是由于这种工业化的方式才养活了众多人口,产生大量资源。让人类能够以极少的人口产生大量的粮食来养活各种专门的人才,才会有现代社会的繁华。
说点题外话,在很多人的认识里,认为工业化是在过渡向自然索取,是在破坏环境。但是从另一方面想,工业社会能够以极少的资源产生大量的物资,以少部分人的劳动力能满足大部分人的衣食住行。也正是工业社会造成人力向大城市流动,而使农村人口减少,这样给农村的自然环境的恢复提供了很好的提交。而且工业能极大的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从而导致对应原材料的种植面积降低,从而使大量农田荒废,这些荒废的农田能够转化为自然的一部分,这些都有利于环境的恢复。所以说从各种方面来说我认为社会是一直进步的。不要因为害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放弃发展科技和工业,其实在未来现在的一些问题可能迎刃而解。

人类的未来

说完了人类简史,再来谈谈我对未来简史这本书的看法,其实我自己感觉这本书比人类简史写的要精彩一些,但是它最大的问题是里面仍然有大量讲述历史,讲述人类过去的内容,可能作者觉得需要利用历史来看未来。这些可能导致我自己感觉这两本书有大量重复的内容。人类简史相比较于未来简史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历史罢了。
未来简史其实只有简短的几章内容在讲述未来,而这部分也是我最喜欢的,也是这两本书最值的地方
首先作者认为通过生物技术,人类可以改造自身,特别是在完全破解人类基因组的秘密之后。人类可能会利用基因技术将自身改造的更加适应这个环境。而且改造自身不一定要通过生物技术,使用仿生的机械技术同样可以改造人类,未来随着人类器官的病变衰老,为了治疗必定会出现使用机械代替原始器官的操作,到时候会不会出现五脏六腑都是机械而意识确是人类的生物呢?其实我有店小期待。这样人类就已经变成新的物种了。可能从某个时候人类就能实现永生了。
作者认为人类会利用科学技术还会达到这样几个目标,永生、永远幸福等等,针对幸福的定义,任何人都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作者认为幸福或者愉快的感觉其实是人类体内某些激素产生的结果,如果利用生物技术未来是不是我们可以人工产生某种激素然后通过某种方式来作用于人体而使人产生快乐的感觉呢?我觉得这种方式与那些毒品很相像,如果真的要靠那种方式快乐,还不如不要快乐和幸福。
书中作者也通过各种数据和实验让我想到其实人类只是一个化学容器,人类体内时刻在发生各种化学反应,产生各种激素,各种生物电流与激素让我们产生各种感觉,像伤心,愉快,幸福,生气等等。各种激素的含量会影响人类的情绪,甚至影响健康。而且人类的各种器官,人类的各种行为也会产生数据,未来可能在人类体内有各种探测器,根据探测得到的各种数据提出各种健康建议,未来生病了医生可能直接调取探测器的各种数据就可以明确作出判断。这从某种方面证明了数学的强大。既然一切都是数据,那么人类的各种行为是不是可能存在一个公式利用人类体内激素或者其他数据来推测人类下一步行动,以后会不会产生向电影里面演的一样,在天上存在一个巨大的天眼系统,如果侦测到某个人即将有犯罪行为或者正在进行犯罪行为时,会根据产生的危害选择自动通知公安机关抓人或者选择直接击毙,毕竟如果将来出现靠谱的算法,可能判断的准确率能达到90%以上。真是细思极恐!
书中另外提到未来人类可能会通过对细胞的改造实现永生,或者使自己变得比其他人优秀,或者通过胚胎或者其他技术来修改新生儿的基因以便得到更加优秀的后代。如果后续真的有这项技术,会不会造成更加的不平等?有钱人有更多的钱以便改造出更加强大的后代,而屌丝的后代永远是没有经过改造的屌丝。这样就造成了永远的阶级固化,会不会引起阶级矛盾?而针对永生技术来说后续即使有能力能够达到,会不会造成不平等?有钱人能够永远活着而穷人只有卑贱的死去?当时我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政府运行将永生技术商业化,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会出现一批技术比较牛的公司转本为富人服务,能够使富人一次性获得几百年的寿命;同时市场上出现一些可能不那么有技术的公司,它们专门服务与穷人,一次收取少量费用,为穷人增加几年到几十年的寿命;这两类公司哪一类比较挣钱?我的想法是服务于穷人的公司会成为市值最高的公司,从舆论上将,这类公司体现的公平,人民群众会比较支持这类公司,而且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只有少部分人,而从普通人那里挣钱可以做到薄利多销,可能最终会称霸整个行业。就像当年的通用汽车和微软一样。我感觉服务与底层人民群众的公司才是真正挣钱的公司,毕竟市场在那。但是可能这种公司最早肯定是需要为富人服务的,这样明显造成不公的技术应该从开始就不会商用。但是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我还是希望它能够商用,毕竟不管它早期怎么服务与富人,最后一定会有公司来瞄准普通阶级,哪怕质量差点,毕竟市场摆在那。

以上很大一部分都只是我的个人脑洞。暂时就说到这吧,其实这两本书我反而觉得后面的未来简史更吸引我,在读的时候未来简史让我产生了许多有趣的脑洞,这里有的地方我也想不起来了,以后如果记起来了可能会补充,今天就先到这;
最后说一句,虽然我不太喜欢人类简史这本书,但是仁者见仁,还是推荐一波吧,最后我给个75分吧


0

评论 (0)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