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时候看到网上有人说可以读王小波的书学习一下怎么写作。所以我找了这本书看了一下。但是看完给我的感觉一般。
这是一本杂文集,里面的文章确实式杂文,给我的感觉就是整个文章的节奏都比较杂,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但是大部分内容又很贴合文章标题,都在围绕一个主题在谈。这个可能就是杂文的一个形式。
说实话我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做到很深的品评。我对于文学的造诣也一般,文学作品对我来说只有谈论的话题是不是我感兴趣的,讲的故事是不是比较有趣的。文学作品里面哪些句子写的漂亮,我能学到什么,这点我完全没有感觉。
这本书里面大部分的文章我都不怎么感兴趣,特别是中间关于国外生活的。不知道作者是不是因为早些年知青下乡插队的经历,作者在很多文章中都有一种知识分子对普通农民的一种优越感,总喜欢通过那段经历来论证自己与普通人的不同。虽然从中可以看到作者的一些思考和对一些经历的反思,但是读起来我感觉一般般,虽然说不上坏但是也不算好。
真正我比较喜欢的就两篇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和 《沉默的大多数》。下面就谈谈我对这两篇文章的感受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花剌子国有一个奇怪的风俗,凡是给国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都能得到升迁,给国王带来坏消息的信使最终都会被惩罚甚至被送去喂狮子。时间久了国王那里就只能听到好消息了,但是坏消息是不是不存在呢?当然不是。
文章通过这一个预言故事来警示人们,不能只听好消息,或者只喜欢给自己拍马屁的人,又或者害怕得罪人,只讲好话不讲坏话。这些都有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客观的看待问题,我想这就是我在中学时学习到的“实事求是”。当初一直以为有什么说什么,实事求是本来就很容易,自己就是这么做的,这是一句废话,专门讲这个有点浪费时间。但是随着自己年纪的增长,以及混社会的日子越来越久,对这个词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实事求是最重要的就是客观,客观的看待人,看待事。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故意不客观,故意高估或者低估,而是本身对事物的认识就不足。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面都偏好好消息,例如明明没有财务知识,金融知识,恰巧进入股市赚了一点钱,这个时候大脑就简单的给我报告了一个好消息,我是股神,我判断的是对的。又或者自己这些年吃到了时代红利,挣了不少钱。这时候好消息就来了,这个好消息就是我高人一等。看着这些“不求上进”的年轻人,不找工作居然想躺平,作为“成功人士”自然看不惯这种行为,想当然的去批判他们。
寓言故事很简单,当然国王也很傻。我有时候也自信我比故事中的国王高明,但是在潜意识里面我可能也当过这样的国王,我的大脑自动过滤了好消息而忽略的坏消息。我想要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还是要保持客观,多学一点其他方面的知识。很多时候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知识分析同样的问题,可能就能得到好消息或者坏消息。
《沉默的大多数》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点出中国人大多数比较沉默,而且也分析了自己比较沉默的一些理由。这里我就不列举这些理由了。我喜欢这篇文章主要是我有一些共鸣。其实不光是我,网络上大部分网民都是沉默的大多数。很多网民都是只看不发言,特别是在一些两方对立比较激烈的情况下,他们只看不站队,也不发言。当然我也佩服那些能引经据典,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人。
我在生活中也是一个沉默的人。首先我觉得一个人在人群中什么都想说几句,什么都能说几句,必然是会在人群中比较显眼。这种人一般是群体的中心。但是我不太喜欢这样,或许是我不喜欢那种引人注意的感觉,特别是陌生人注意到我会让我觉得很不自在,也可能是我害怕在公众面前因为说错话而出丑,还可能是我不想因为说了一些争议的话引来别人的辩论或者人身攻击。
还有一个原因,随着年岁的增长自己也慢慢的觉察到当初的一些观点和认知错的离谱,如果当初在朋友或者陌生人面前侃侃而谈,而今发现自己曾今是多么的幼稚,错的多么离谱。这段往事就是自己的黑历史了,而且也是徒增笑料罢了,还不如保持沉默。
另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年自己也读过一些书,总是有种这个世界太复杂而我自己懂的太少。相同的事,不同的人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都有证据和推理过程来论证自己的结论,世上高人这么多,哪轮得到我这种小卡拉米来发表什么高论。
所以在网络上我也是沉默的大多数。但是一个人不说话总是闷着也怕憋坏了。所以我建立了一个自己的博客,有时候这里说点心里话,也写点自己想说的,算是给自己一个说话的渠道。
以上都是我个人的自言自语,有胡说八道的成分在里面。各位读者看了就行,不要来反驳我或者人身攻击,也请日后不要拿这些矫情的文字来取笑我!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