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薛兆丰之前发表过的有关经济学相关文章的一个集合。这些文章利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相关的社会的问题,在实践中学习经济学。之前我看过一些经济学相关的书籍,那些要么是文绉绉的理论看的人头大,要么是浅尝辄止,感觉不到相关的点。这一系列的文章通过社会问题来聊其中涉及的经济学知识,在实践中学习。算是一本比较好的入门经济学的书籍。
书中也不乏很多妙语。下面我截取一些我比较喜欢的句子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例如开头就说人生至少面临4项普遍约束:(1)东西不够;(2)生命有限、(3)互相依赖、(4)需要协调。这四项对应着四类经济学理论:(1)需求定律;(2)利息理论;(3)制度理论;4(宏观理论)。
仔细想想,总结的这四项约束实在是太精辟了,特别是东西不够和生命有限。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东西不够的窘境。大到教育、医疗、国家的资源;小到到底今晚是吃火锅好还是吃炒菜好。我们面临着普遍的选择问题,而经济学就是为了计算每种选择的成本与收益,帮助我们做决策的。
一般的一个不“认钱”的社会,它就不得不“认人”
当需求无法通过价格反馈给市场时,就必然会造成物质短缺。如果不通过价格来分配物资,就会有一套严格的制度来对人划分369等,按等级分配。一旦需要人为的区分需求,必然会导致权力的腐败。有一句名言:“权力不会向穷人敞开,而金钱会”
供求先决定产品的价格,而最终产品的价格再来决定原材料的成本
虽然下意识的认为,商家会在成本的基础上提价并作为商品最终的售价。但是根据需求理论,价格是由需求决定的。商家也只能根据需求定价,然后在这个定价的基础之上压缩成本价。成本太高最终会导致商品因为价格过高而无人问津。
任何国际贸易,都不仅会使得交易双方双赢,还导致生产效率较低的第三方受损
交易的双方是共赢的,而会损害未成交的其他潜在商家的损失。一般来说商家与商家才是竞争对手,同样的客户与客户间也是竞争关系
汇率是由甲国人民对乙国资源的需求,以及乙国人民对甲国资源的需求共同决定的。
这里还是可以用需求理论来解释,当一国对另一国资源的需求提升,那么对它国货币的需求就会提升。也就是说它国货币会增值。
耐用品的现值,取决于人们对其未来效用的预期。
一项资产的价值,总是它未来收入的折现,而过去投入的成本是沉没成本,不论大小都不影响资产的现值
典型的应该是股票这一资产的价值,股票升值并不是说当前公司有价值,而是人们认为公司未来会比较有价值。所以永远无法评估明天股票是涨还是跌。因为参与市场交易的每个人对公司未来价值都有不同的评估方式。同样的我们投资一个孩子的教育并不是说孩子现在很出色,而是通过教育孩子的未来大概率会出色。
普通人有四种办法增加收入:挣钱、借钱、卖家当、抢钱;而政府增加收入的方式也有四种:挣钱、借钱、卖家当,不然就是征税和印钱。
先谈挣钱。古今中外的经验告诉我们,政府不善于挣钱,尽管政府官员可以很聪明,政府可以拥有海量的市场数据,政府也具备做事的魄力,但致命之处是:政府官员不是公共资源的私有者,他们对资源利用的决策,可能只顾任期之内的效果,不可能看到遥远的未来。“争取和保住位置”是他们的目的,“做事”是他们的手段;而不是相反,他们不可能把做事当作目标,而把“争取和保住位置”当作手段,不是说政府官员中缺乏志向高远之人,而是说政治的现实约束,决定了官员必定“先占位置,始能做事”
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效率是依次递减的
人的思想五花八门,而人的行动却大同小异;因为前者不用承担代价,后者承担代价。
不要看一个人怎么说,而要看他怎么做。
很多时候,经济学确实如作者是所说,是一门提升认知,给自己洗脑的学科。通过学习经济学,对一些社会现象有了一定的认知。同时也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做决策。小到今晚吃什么、大到一生于谁为伴。其实都可以利用经济学相关知识,在权衡利弊之后行动。行动是要付出代价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即使有,也需要付出时间于其他人去竞争。
评论 (0)